中學教育知識與能力考點歸納1.2:教育與社會發展
- 時間:
- 2019-03-01 09:35:06
- 作者:
- 張老師
- 閱讀:
- 來源:
- 甘肅教師資格網
(一)經濟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馬克思指出:“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制約著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教育作為一種社會現象,直接受制于經濟的發展。經濟對教育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性質和目的
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很低,沒有受過學校教育的人也可以從事生產勞動。那時的學校教育主要反映統治階級的政治要求,其任務是培養統治階級的官吏和知識分子。教育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還不明顯。
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使勞動的性質發生了根本變化,如果勞動者不掌握一定的科學知識和勞動技能,就不能從事生產。學校開始把培養勞動后備力量作為自己的任務和目標。
社會主義社會的教育以受教育者的全面發展為目的,并提出實施素質教育,這也是現代化大生產的必然要求。
教育的性質和目的,從根本上說,要受到經濟發展的制約,反映經濟發展的新要求。2.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
經濟發展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更表現在為教育提供物質基礎方面。
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教育發展之所以緩慢,是因為較低的生產力水平不可能為教育的發展提供物質基礎。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大發展則是資本主義社會教育大發展的物質基礎。
教育發展的規模和速度取決于經濟發展水平所提供的教學手段和相應的組織形式。在生產力發展水平很低的古代社會,教學形式是個別面授,教學形式也很簡單,主要是教師講、學生聽。資本主義社會機器大工業的出現.促進了教育的發展,班級授課制應運而生,教學形式多樣化,教學方法也出現了演示、實驗、實習等多種形式。生產力的高度發展,為教學提供了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幻燈、投影儀、電影、錄音、錄像等現代化視聽設備和各種現代化的教學儀器、實驗設備不斷進入教學領域;電子計算機、人造衛星也已應用于普通教育、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高速信息公路的開通,將進一步改變教學的組織形式,促進教育的發展。
3.經濟發展水平制約著教育的內容和結構
生產實踐是科學知識積累和發展的基礎。教學內容總是直接或間接地來源于生產實踐。生產的發展必然引起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科學技術的發展,又必然引起課程設置及內容的發展變化。
古代學校的課程設置,門類不多,一般僅有哲學、政治、道德和宗教等人文科學,以及文字、語言等工具課程,與生產直接聯系的自然科學和技術方面的課程幾乎沒有,這主要是因為當時的生產力發展水平較低,生產技術還沒有形成獨立的知識形態。
在機器大生產條件下,勞動者需要接受一定的科學知識和生產技能的訓練,學校課程設置和內容也隨之發生了相應的變化,增加了大量自然科學方面的課程。
到了20世紀,特別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使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進~一步獲得了提高。原來的課程設置和內容已不能適應當代生產力發展的要求,于是各國開始進行課程改革,更新教學內容。這一切都反映了當代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教育對經濟的發展作用
教育對經濟的發展作用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教育是勞動力再生產的重要手段
勞動者是生產力諸因素中最重要的成分。在現代化生產的今天,衡量勞動力的大小,不光要衡量體力的大小,更重要的是衡量一個勞動者智力的高低。然而,不論是體力的改善還是智力的提高,都要靠教育去完成。在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的今天,不僅是科學文化知識的掌握、生產技能的形成離不開教育的系統訓練,就是勞動經驗的傳遞也要依靠教育,才能實現周轉的高速度與高效率。教育作為人類自身生產的社會實踐,當之無愧地成為勞動力再生產的基本手段。
2.教育可實現勞動能力的再生產,是提高勞動者生產能力的重要手段
勞動能力的再生產,不僅要為社會提供一定數量的合格勞動力去滿足社會生產的擴大和發展,更為重要的是要以質量的不斷提高去促進社會生產的不斷躍進和革新。伴隨著社會生產的這種發展與要求,當今的教育已擺脫古代教育一次性培養、受益終生的傳統模式,而代之以繼續教育、終身教育的模式。借助這些新的教育形式,不僅可以保證勞動力與生產部門對人才數量需求的平衡,而且也可以不斷更新、完善、提高人的勞動能力,滿足生產不斷進步對人才質量的需要。教育對勞動力的再生產,可以不斷地重新構建人的知識結構,提高勞動者對現代生產的適應性。
3.教育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傳統落后的社會觀念中,教育被認為是一種純粹的消費事業。但歷史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促使更多的人認識到教育的實施是一個國家發展經濟的長久之計,它可以為社會帶來經濟價值。
世界上許多國家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歷程證明,在現代化生產中,推動經濟發展的手段不再是增加勞動力的數量或延長勞動時間和增加勞動強度,而主要是提高工人的熟練程度和依靠科學技術在生產上迅速應用的程度。事實證明,這方面的作用已超過了物的資本和勞動力數量增加所帶來的經濟效益。
4.教育還可以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
教育不僅可以通過教學實現科學知識的再生產,而且可以通過科學研究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學校特別是高等學校,不僅是傳授知識的教育單位,更承擔著再生產科學知識的任務,同時也是從事科學研究的重要基地,擔負著生產新的科學知識、新的生產力的任務。通過科學研究,一方面生產出新的科學知識,發揮精神生產方面的作用;另一方面形成“科學一技術一生產”的體系,在實驗室里研制創造出許多新的生產工藝,直接參與物質生產過程,推進生產力的發展。
[page] 二、教育與政治制度
(一)政治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1.政治對教育的領導權和享受權的制約
教育的領導權直接關系到教育為誰服務和怎樣服務的問題,從某種意義上說,是教育的首要問題。這一問題決定著教育的社會性質、價值方向等一系列教育上的大政方針,進而直接或間接地影響著教育的方方面面。一個國家的教育領導權受政治的控制。統治階級首先利用國家政權的力量來掌握教育的領導權,通過國家所頒布的政策和法令,規定辦學的宗旨和方針,并以強制手段監督執行,以此把教育納入他們所需的軌道。同時,各級政權機構往往還利用其權力任免教育機構的領導人和教師,從組織上保證這種領導權;利用經濟力量來掌握教育的領導權,如利用撥款、捐款等辦法,有效地控制對教育的領導;以思想上的優勢力量來影響和控制教育,在教育領域內,通過教科書的編定和各種讀物的發行以及對教師思想的影響,從實際上左右教育工作的方向。
2.政治對教育目的的制約和影響
教育目的的制定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對教育提出的要求的集中表現,它直接反映了統治階級的利益和需要。把受教育者培養成什么樣的人,這是由一定社會的政治制度所決定的。在不同的社會和不同的歷史階段,社會的政治要求不同,教育目的也必然是不同的。
3.政治對教育內容的制約和影響
有什么樣的政治,就有什么樣的教育,這在教育內容上體現得最為具體明確。在以往的階級社會里,當統治階級把自己的意志上升為國家的意志之后,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地位,就把這種意志強加和滲透到教育的內容中去,利用教育這一工具,來傳播統治階級的政治思想觀念,從思想上來支配和鉗制被統治階級。
4.政治對教育制度的制約和影響
在階級社會里,統治階級的利益與要求總是集中地反映在政治制度中,然后通過政治制度對其他制度產生決定性的制約作用。
(1)有什么樣的政治制度,必然具有與之相適應的教育制度
當今世界,各國的教育體制各不相同,有高度集中型,如在政治上實行高度中央集權的法國,在教育上也是一種典型的中央集權制;有19由開放型,如在政治上實行地方分權的美國,在教育上,各州各校都有較大的自主權力;也有介于兩者之間的綜合型。教育體制的建立,一直接受各國的政治制度所制約。不同的社會制度,會有不同的教育體制,即使在同一社會制度下,由于歷史發展階段不同,教育體制也不同。
(2)政治體制改革推動教育體制改革
政治的統率與支配地位,一方面決定了政治制度對其他各種制度的制約作用,另一方面也決定了它的變革必然能帶動與促進其他方面的變革,19然也包括教育體制的改革。我國古代大大小小的教育體制改革,總是與政治改革的形勢緊密相連的。世界近代史上一些進步的政治革命與改革,如日本的明治維新、法國的大革命、蘇聯的十月革命、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許多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等,無不直接推動著教育的改革與發展。我國目前正在進行的教育體制改革也是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政治上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的背景下進行的。因此可以說,政治體制的改革推動了教育體制改革。
(二)教育對政治的影響和作用
教育并不是消極被動地接受政治的制約,它作為一種能動的社會因素,也能對政治產生巨大的影響。在不同社會和不同的歷史時期,教育表現出不同的政治功能,它既可為維護和鞏固某一政治制度服務,也可為推翻某一舊的政治制度、建立新的政治制度服務。教育具有什么樣的政治功能,是由教育的社會性質決定的。在一般情況下,教育對政治表現出以下幾方面作用:
1.促進年輕一代政治社會化的發展
政治社會化就是個人逐漸學會適應現有社會的政治制度和規范,并表現出相應的態度和行為的過程。通過政治社會化,可以形成一定社會主流性的政治意向,提高火們的政治參與意識,鞏固社會的政治基礎。社會成員的政治社會化狀況直接關系到一定社會政治制度和政治秩序的穩定。現代社會,在人的社會化過程中,教育起著重要的作用。教育內容中的政治課程、公民課程和思想品德課程本身就是一定社會政治制度與政治主張的知識和規范,而教育內容中的社會科學方面的知識內容,往往也不同程度地帶有某種政治色彩。教育過程中教師的政治立場、教師組織和指導學生參與的政治活動,都會以各種方式影響學生的政治立場和觀點。
2.培養和造就政治人才
培養國家、政府所需要的各級政治管理人才是一切社會的共同要求。在現代社會,由-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政治活動的日趨復雜,要求專門從事政治活動的人必須具備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和政治素質,通過系統教育的方式來培養政治人才的趨勢日益明顯。
3.制造社會輿論,影響政治時局
政治輿論和政治思潮是政治穩定與發展不可缺少的因素。學校自古以來就是宣傳、灌輸、傳播一定階級的思想體系、道德規范和政治路線的有效陣地,對社會政治輿論和政治思潮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這是由于學校里的教師和學生本身就是社會成員的一部分,他們的思想意識是整個社會思想意識的一個重要方面;同時,學校尤其是高等學校是知識分子和年輕人相對集中的地方,他們知識豐富、思想活躍、眼光敏銳、批判意識強,比較憂國憂民,有敢為天下先的勇氣和冒險精神,具有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政治責任感,這就使得學校成為研究、探討和傳播各種政治思想及政治思潮比較集中的地方。學校往往也是新思想、新思潮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其對社會政治輿論和思潮有著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4.促進政治民主
一個國家的政治是否民主,主要是由這個國家的政體來決定的,但與人民的文化水平、教育事業的發展程度也有一定的關系。一個國家普及教育的程度越高,人們的知識越豐富,就越能增強公民意識,認識民主的價值,推崇民主的措施,在政治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履行民主的權利,推動政治的改革和進步。
三、教育與社會文化
(一)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文化制約著人類各方面的活動,同樣,也制約著人類的教育活動。與經濟、政治相比,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有明顯的不同。
從影響形式看,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具有間接性、隱蔽性的特點。經濟可以直接制約教育的發展速度與規模,政治可以直接控制教育的性質及發展方向。而文化對教育的影響主要是通過作用于人的觀念形態來實現的,這種作用主要作用于價值觀、教育觀、人才觀等思想活動中,對教育活動的影響是潛在的、間接的。
從影響范圍看,文化對教育的影響具有廣泛性。其對教育的影響不僅反映在教育價值觀和內容上,也滲透在教育體制、課程教材、道德教育以及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中。
從影響方式和途徑看,文化對教育的影響既有社會意識、社會輿論對教育的影響,也有個人深層心理結構對教育的影響。這些影響雖然不同于經濟、政治對教育所起的制約作用,但其作用往往是深刻的、持久的。一旦文化在個人和群體的深層心理形成后,當這種深層心理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相一致時,其所形成的合力就會對教育的改革和發展起推進作用。但如果這種深層心理與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相抵觸,就會變成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障礙。
文化對教育的制約作用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文化制約著教育內容
教育內容必然是對一定社會文化的選擇。學校教育中多門學科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各種倫理道德規范的內容和滲入其中的價值觀都是社會文化本身。因此,社會文化是教育內容的重要來源,社會文化制約著教育內容的選擇。
2.文化觀念制約著人的教育觀念
文化觀念是指長期生活在同一文化環境中的人們逐步形成的對自然、社會和人本身基本的、比較一致的觀點和信念。文化差異往往反映在觀念的差異上。文化觀念顯然是抽象的東西,但它是人類的思考在心理上的沉淀,一旦形成就會對思想意識產生深刻的影響。
教育觀念是存在于每個教育者或其他人頭腦中的對教育的看法。它表現為具體的人才觀、育才觀、教學觀、教師觀、學生觀、質量觀和方法觀等。它的形成直接受到文化觀念的制約。文化觀念對人的教育觀念制約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文化觀念制約和影響著人們對教育的態度和行為;二是文化觀念深刻地影響著教育思想。
3.文化模式制約著教育模式
文化模式是由若干彼此相關的文化特質構成的。一種文化特質可以是一種信仰、一種風俗或一種習慣。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特定的文化模式。一種文化的歷史愈悠久,持續時間愈長,其模式愈穩定,個性也愈突出,對教育的直接制約力也愈大。
教育模式的形成不是任意的,它既受教育自身規律的制約,也受一定歷史文化的制約,特別是受一一個民族特定的文化模式的制約。教育模式是和一定的文化模式相適應的,有什么樣的文化模式,就有什么樣的教育模式。當社會發展變化時,文化系統一方面要積極調整自己的模式來適應社會的新要求,另一方面又要求教育系統調整19身模式與之相適應。
從不同文化的比較來看,一個國家的教育模式是與這個國家文化模式相一致的。例如,我國古代文化模式是一種倫理型的文化模式,而西方文化模式則是一種知識型的文化模式,這使得我國古代教育與西方教育在rd標模式上明顯不同。我國古代強調通過修己正人,達到“明人倫”的目的;西方則注重通過知識的學習達到對真理的認識;在社會組織形式上,我國強調“大一統”,而西方則強調“多元化”。這直接導致了東西方辦學模式和教育管理模式的不同:我國強調國家辦學,集中統一;西方則強調地方辦學,開放、多樣。
(二)教育對文化的影響和作用
教育與文化之間的關系表現為:一方面文化影響和制約著教育,另一方面,文化的生存和發展又依賴于教育。教育從一開始就擔負著保存、傳遞文化的功能。在原始社會,物質生活水平發展較低,人類的文化積累較少,內容單一,文化傳遞和人類生產以及生活本身是在同一過程中進行的,教育只具備一般的保存、傳遞文化的功能。文字出現后,特別是學校教育出現后,教育不僅是文化傳遞的主要手段,同時也對文化起著整理、選擇和提高的作用。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后,文化發展et益繁榮,內容更加豐富,民族間的文化交流日益頻繁,教育的文化功能也愈來愈突出,教育不僅加強了傳遞文化的功能,而且融合、交流、創造和更新文化的功能也日益凸顯出來。
1.教育傳遞文化
文化傳遞是文化的世代相接,是文化在時間上的延續。曲于文化具有獨立于人的生物機體之外的特點,因此,人類文化的所有成分不可能通過遺傳的方式獲得,而只能通過傳遞的方式繼續并發展下去。而教育是傳遞文化最主要的手段。教育可進一步被解說為依靠基手教育的目的而創立的教育機構來反復傳輸知識、價值觀、技能和態度。對于年輕人來說,教育是適應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傳遞文化是教育的基本職能,也是文化內在的要求。
2.教育傳播文化
文化傳播是文化從一個區域向另一個區域的擴散,是文化在空間上的流動。文化間的傳播與交流是文化發展的主要動力。因為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促進了文化間的廣泛接觸。給文化間的融畬和主動地吸收其他文化的優秀要素創造了機會,使文化形態能滋生出新的文化因子,從更高層次上超越文化的地理環境和文化傳統的約束。傳播和交流文化的途徑有教育、戰爭、遷徙、貿易等,教育是其中的主要途徑之一。教育作為傳播文化的主要途徑,與其他途徑相比有以下不同點:(1)教育傳播文化是一個積極主動的過程;(2)教育傳播文化具有深層面的特點;(3)教育傳播文化具有較強的系統性。
3.教育選擇文化
文化選擇是指對某種文化的取舍,它主要是對那些涉及價值觀和信仰的內容的選擇。隨著物質生產水平的提高,社會文化也越來越豐富。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使得文化交往的時空界限被打破。在人們面前既有人類積累的浩大無邊的文化遺產,又有各自特色的不同文化的沖擊。因此,人們必須解決個體掌握文化容量有限和人類浩大文化遺產之問的矛盾,必須學會如何面對外來文化的挑戰與沖擊,作出正確的文化取舍。教育對文化的選擇不僅關系到文化自身的發展與進步,更重要的是它將極大地影響到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學校教育的本質就是一種文化價值的引導工作。它擷取文化的精華編成教材,提供適應社會發展變化需要的觀念、態度與知識、技能,并通過教育評價手段進一步保證和強化這種選擇的方向性。
4.教育創造和更新文化
教育通過選擇、傳遞、傳播的方式,顯示了它對文化發展的巨大影響。這主要是基于原有文化的基礎之上。文化的每一個進步和發展自始至終都離不開文化的創造和更新。從文化的選擇、傳遞、傳播來看,選擇文化、傳遞文化、傳播文化的過程中包含著文化的創造,也就是說,它不是只對原有文化進行簡單的復制。就文化的傳遞而言,文化本身是復雜的,學習文化的過程也是復雜的,從某種意義上看,每一代人對他們自己的文化都有一個重新發現和理解的過程,每一代人不僅學習自己的文化,而且重新建構自己的文化。同樣,文化的傳播也不是文化的簡單混合。文化的傳播,不像倒水,從一個容器倒進另一個容器,而是通過人們之間的互動或相互作用進行的,它包含新的文化元素的產生。[page]
四、教育與社會人口
(一)人口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人口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人口增長速度的快慢、數量的多寡、質量的優劣、遷移和分布等,都同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1.人口的數量和增長速度制約著教育事業的規模和發展速度
一個國家的人口數量是確定該國教育規模的基礎因素。人口增長過快,教育投資跟不上,就會影響教育規模的擴大,導致入學率和升學率降低、文盲率提高;人口數量過多,還會導致教育質量下降、人均教育投資減少、教育普及規格降低。
2.人口的質量制約著教育的質量
人ll的質量是指人口的身體素質、文化修養和道德水平。
人口的質量對教育質量的影響表現為直接和間接兩個方面。直接影響是指入學者已有的水平(個體發展重要的內部條件)對教育質量的總影響;間接影響是指年長_代的人口質量影響新生一代的人口質量,從而影響以新生一代為對象的學校教育的質量。他們通過遺傳和對青少年的養育過程來影響受教育者,還通過對學校教育的期望和協調程度來影響學校教育的目標、內容、方法等。另外,全社會人口的各方面素質,尤其是人口的文化結構,作為大的背景對學校教育起著間接的作用。
3.人口的遷移和分布對教育的制約作用
人口的遷移和分布,也直接制約著地方教育的規模、結構和層次。不同階級和階層的人口、不同行業和職業的人口,對教育的要求是多種多樣的,需要有不同類型、層次的教育體制與之相適應。
(二)教育對人口的影響和作用
1.教育是控制人口數量的重要手段
研究表明,教育和人口出生率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即一般人口出生率與教育水平成反比關系。其原因是教育程度的提高會改變人們的諸如“多子多福”、“重男輕女”等觀念,能起到控制生育率的作用;同時,教育程度的提高也有助于加深人們對控制人口數量意義的認識,從而提高節育的自覺性。
2.教育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手段
通過教育,使總體人口的思想覺悟、道德修養、文化水平和身體素質得以提高。
3.教育是使人口的社會結構趨于合理化的重要手段
人口的社會結構主要指人口的階級、文化、職業、地域、民族等方面。通過教育可以改變人口的文化結構與職業結構,使勞動者在不同的勞動部門或工作類別合理分布,以適應社會分工及社會職業結構的需求。